文章來源:展館設計微信公眾號
全國首座考古學科專題博物館——陜西考古博物館于西安正式建成,并于4月28日對公眾試行開放。
博物館主體建筑的室內展陳面積5800平方米,室外展陳面積10000平方米。
基本陳列以“考古圣地 華章陜西”為主題,分為“考古歷程”“文化譜系”“考古發現”“文??萍?rdquo;四大篇章。
室外有田野考古主題展示區、歷代磚砌展示區、陶瓷石刻文物展示區等。
以“考古”為核心詞,注定了陜西考古博物館與其他大量博物館迥然不同的定位,“考古”二字貫穿了整座博物館的觀展路線始末。
第一篇章:考古歷程
第一個展廳“考古歷程篇”以中國金石學(考古學前身)開端《考古圖》和陜西考古開端“斗雞臺考古”為序幕,介紹考古學科的演變,展示陜西考古從誕生到成熟的發展歷程。
第二篇章:文化譜系
第二個展廳“文化譜系篇”以時間為序分五個單元,展示了舊石器時代到西周時期,陜西的考古學文化譜系分布范圍和代表性遺址,其中還穿插了“動物考古”“植物考古”等分支學科的介紹。
此篇尾廳的賀家銅輪牙馬車是整體遷移而來。這座西周時期車馬坑,于2014年在岐山賀家村發現,內埋一輛精美的青銅輪牙馬車。陜西考古研究院為此設立專門室內實驗室,進行檢測、研究和保護。
第三篇章:考古發現
與此前兩個篇章不同的是,“考古發現篇”由兩個展廳組成,介紹了陜西各個時期、曾獲得過國家考古類獎項級別的重點考古項目,時間跨度覆蓋仰韶時期至明代。
第四篇章:文物保護
三層最后一個展廳“文物保護篇”則分門別類展示對陶瓷器、青銅器、壁畫、紡織品和漆器等遺跡的保存、研究、復原。
此篇尾廳陳列了在蒲城縣洞耳村發現的元代壁畫墓。陜西考古學家創新性地采用了更換支撐體的方法,經過兩次發掘將它整體“打包”帶回進行保護修復。
通過多維度的展示,大家可以清楚地看到墓室壁畫技術精湛的彩繪,包括“堂中并坐圖”“獻酒壯行圖”“醉歸樂舞圖”“童子戲花圖”“火焰珠圖”“停輿圖”“放牧圖”等。
為了讓大家與歷史遺跡
考古發現更加近距離地“接觸”
博物館還藏著不少設計上的小巧思
第二展廳擺放彩陶的展陳采用的大多都是白色色調,這是為了更好地突出彩陶的風采。
陜西考古博物館在展陳方面還運用最新科技,使觀眾身臨其境??脊虐l現篇壁畫墓穹隆頂利用了3D打印技術,而在文保展廳里,還有全方位覆蓋的3D Mapping技術,帶來奇幻和震撼的視覺效果。
展廳的展柜采用的是低反射玻璃,這種材質的玻璃與普通玻璃相比,具有較低的反射比,提高了畫面的清晰度和能見度,減少屏幕反光,使圖像更清晰、逼真。讓觀賞者享受到更佳的視覺效果。